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也是恩赐”(波斯曼,2007),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亦是如此。虽然人工智能的先进性不能与教育高质量简单划等号,但两者的融合正影响着教育系统变革的指向和速度,推动构筑教育新生态:一是加速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转变。随着“机师”“虚拟教师”的出现,“人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学生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二是提高知识生产速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使人技关系(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hip)由技术力量向智慧力量转变,通过对话式检索,Deepseek、讯飞智文、Midjourney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知识生产成本,提高知识生产效率。三是延展教学时空和拓展个性化教学方法。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有助于打通时空边界,创设沉浸式虚拟互动数字空间,而机器学习、智能推荐系统等技术可赋能个性化教与学,解决班级授课长期存在的教法“千人一律”、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等问题。四是赋能教育评价的多元性与生成性。大数据分析、面部识别等技术能用于实时采集与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情绪等多模态、多维度评价,智能反馈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为学生提供动态、个性化评估。 人工智能技术的狂飙突进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数字利维坦”现象,衍生技术应用异化问题。一是分化人的智力。人工智能凭借强分析与推理能力以智能代理形式解决复杂问题,可能使人与自身智力逐步分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可能引发学习者基础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缺失(UNESCO,2023)。学生若依赖“数据投喂”(data feeding),将会导致思维能力退化、社会情感与审美缺失,不利于自身成长。二是出现认知误导和价值观错位问题。机器学习算法主要基于海量数据集进行自我训练,难以避免掺杂具有个人偏见的数据,进而生成偏离人类价值导向的内容。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学生极容易被误导,形成偏差性认知和错位价值观。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等也可能受此影响放大偏见和冲突。三是加剧教育不平等。“算法黑箱”使人工智能决策缺乏透明度与可解释性,若人工智能决策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弥合教育不公现象,还可能带来新的人工智能鸿沟,强化马太效应。例如,英国曾在疫情期间取消A-level和GCSE考试,使用算法基于学生模拟考成绩及其以往成绩来评估学生成绩,导致私立学校优异成绩的增加是公立学校的近两倍,引发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社区学生的抗议。(摘自胡小勇等《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助内卷抑或提新质?》) 材料二: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1986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最高荣誉——图灵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积极投身拔尖人才培养事业。受邀于上海交通大学,霍普克罗夫特从2011年起与中国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这位终身热爱讲台的科学家,此次出现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现场。中国教育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作为全球计算机研究领域最知名的专家,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否重塑全球教育体系? 霍普克罗夫特:人工智能技术影响深远,但能否重塑教育体系,我认为尚难定论。我只确定有两项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黑板和印刷术。我年轻时,曾一度以为电视技术会彻底改变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视来教历史,但后来事实证明我想得简单了。预判错误的原因在于,我当时忽略了师生互动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优秀教师的魅力并不完全来自渊博的知识储备、出色的授课技巧,更源于他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真心关注学生成长。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 霍普克罗夫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看似挑战传统,但它根本上还是依赖图像识别作出判断,过度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体现了一种“工具理性至上”的思维模式。更需要我们深层思考的问题是,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如果ChatGPT、DeepSeek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的话,那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果一位教师上课都不看着学生,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是站在讲台上念课件,那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更加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衡量指标。(摘自《中国教育报》《“教育能引导人走向热爱的事业”——访图灵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有增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B.元宇宙技术通过创设无缝连接的沉浸式虚拟空间,解决了当前学校教学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问题。C.英国疫情期间用算法评估学生成绩的案例揭示,人工智能决策会因“算法黑箱”加剧教育不平等,形成技术性马太效应。D.虽不确定人工智能技术能否重塑全球教育体系,但霍普克罗夫特却清楚电视技术未能影响教育的根源在于它忽视师生互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材料一使用“难以避免”暗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具有客观性,“极容易被误导”强调了信息甄别能力的重要性。B.材料一行文善借助专业词语突出学术色彩,也穿插“人师”“流水线式”等非专业词语增添文本的幽默色调。C.材料二在选定霍普克罗夫特作为访谈对象时,着重考虑了他的专业素养、行业地位及新闻价值等要素。D.材料二采访对象擅长用具体实例来阐述看法,这使得他的回答既有亲和力又有说服力,同时还能保持专业深度。(3)下列对材料一括号注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标注引文作者和时间,除满足学术规范要求外,还有突显所引话语权威性和对该作者的尊重之意。B.标注“人技关系”“数据投喂”等术语对应的英文单词,旨在帮助读者消除阅读该术语时的陌生感。C.标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应的英文单词及该报告出版时间,充分显示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开阔。D.与古诗文中的尾注不一样,读者在阅读文内注时,无需中断阅读,从而最大程度保持阅读连贯性。(4)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把以下这个例子当做论据加入材料一,你认为放在第一段还是第二段?请简要说明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的《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指出,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5)南粤中学利用大模型实现错题自动推送和针对性辅导,学生无需手动整理错题本,系统根据错误类型匹配相似习题并生成学习路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也是恩赐”(波斯曼,2007),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亦是如此。虽然人工智能的先进性不能与教育高质量简单划等号,但两者的融合正影响着教育系统变革的指向和速度,推动构筑教育新生态:一是加速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转变。随着“机师”“虚拟教师”的出现,“人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学生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二是提高知识生产速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使人技关系(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hip)由技术力量向智慧力量转变,通过对话式检索,Deepseek、讯飞智文、Midjourney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知识生产成本,提高知识生产效率。三是延展教学时空和拓展个性化教学方法。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有助于打通时空边界,创设沉浸式虚拟互动数字空间,而机器学习、智能推荐系统等技术可赋能个性化教与学,解决班级授课长期存在的教法“千人一律”、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等问题。四是赋能教育评价的多元性与生成性。大数据分析、面部识别等技术能用于实时采集与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情绪等多模态、多维度评价,智能反馈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为学生提供动态、个性化评估。
人工智能技术的狂飙突进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数字利维坦”现象,衍生技术应用异化问题。一是分化人的智力。人工智能凭借强分析与推理能力以智能代理形式解决复杂问题,可能使人与自身智力逐步分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可能引发学习者基础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缺失(UNESCO,2023)。学生若依赖“数据投喂”(data feeding),将会导致思维能力退化、社会情感与审美缺失,不利于自身成长。二是出现认知误导和价值观错位问题。机器学习算法主要基于海量数据集进行自我训练,难以避免掺杂具有个人偏见的数据,进而生成偏离人类价值导向的内容。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学生极容易被误导,形成偏差性认知和错位价值观。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等也可能受此影响放大偏见和冲突。三是加剧教育不平等。“算法黑箱”使人工智能决策缺乏透明度与可解释性,若人工智能决策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弥合教育不公现象,还可能带来新的人工智能鸿沟,强化马太效应。例如,英国曾在疫情期间取消A-level和GCSE考试,使用算法基于学生模拟考成绩及其以往成绩来评估学生成绩,导致私立学校优异成绩的增加是公立学校的近两倍,引发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社区学生的抗议。
(摘自胡小勇等《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助内卷抑或提新质?》) 材料二: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1986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最高荣誉——图灵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积极投身拔尖人才培养事业。受邀于上海交通大学,霍普克罗夫特从2011年起与中国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这位终身热爱讲台的科学家,此次出现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现场。中国教育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作为全球计算机研究领域最知名的专家,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否重塑全球教育体系?
霍普克罗夫特:人工智能技术影响深远,但能否重塑教育体系,我认为尚难定论。我只确定有两项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黑板和印刷术。我年轻时,曾一度以为电视技术会彻底改变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视来教历史,但后来事实证明我想得简单了。预判错误的原因在于,我当时忽略了师生互动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优秀教师的魅力并不完全来自渊博的知识储备、出色的授课技巧,更源于他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真心关注学生成长。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
霍普克罗夫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看似挑战传统,但它根本上还是依赖图像识别作出判断,过度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体现了一种“工具理性至上”的思维模式。更需要我们深层思考的问题是,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如果ChatGPT、DeepSeek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的话,那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果一位教师上课都不看着学生,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是站在讲台上念课件,那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更加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衡量指标。
(摘自《中国教育报》《“教育能引导人走向热爱的事业”——访图灵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有增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
B.元宇宙技术通过创设无缝连接的沉浸式虚拟空间,解决了当前学校教学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问题。
C.英国疫情期间用算法评估学生成绩的案例揭示,人工智能决策会因“算法黑箱”加剧教育不平等,形成技术性马太效应。
D.虽不确定人工智能技术能否重塑全球教育体系,但霍普克罗夫特却清楚电视技术未能影响教育的根源在于它忽视师生互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材料一使用“难以避免”暗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具有客观性,“极容易被误导”强调了信息甄别能力的重要性。
B.材料一行文善借助专业词语突出学术色彩,也穿插“人师”“流水线式”等非专业词语增添文本的幽默色调。
C.材料二在选定霍普克罗夫特作为访谈对象时,着重考虑了他的专业素养、行业地位及新闻价值等要素。
D.材料二采访对象擅长用具体实例来阐述看法,这使得他的回答既有亲和力又有说服力,同时还能保持专业深度。
(3)下列对材料一括号注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标注引文作者和时间,除满足学术规范要求外,还有突显所引话语权威性和对该作者的尊重之意。
B.标注“人技关系”“数据投喂”等术语对应的英文单词,旨在帮助读者消除阅读该术语时的陌生感。
C.标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应的英文单词及该报告出版时间,充分显示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开阔。
D.与古诗文中的尾注不一样,读者在阅读文内注时,无需中断阅读,从而最大程度保持阅读连贯性。
(4)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把以下这个例子当做论据加入材料一,你认为放在第一段还是第二段?请简要说明理由。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的《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指出,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
(5)南粤中学利用大模型实现错题自动推送和针对性辅导,学生无需手动整理错题本,系统根据错误类型匹配相似习题并生成学习路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材料一:
“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也是恩赐”(波斯曼,2007),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亦是如此。虽然人工智能的先进性不能与教育高质量简单划等号,但两者的融合正影响着教育系统变革的指向和速度,推动构筑教育新生态:一是加速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转变。随着“机师”“虚拟教师”的出现,“人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学生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二是提高知识生产速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使人技关系(Human-technology Relationship)由技术力量向智慧力量转变,通过对话式检索,Deepseek、讯飞智文、Midjourney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知识生产成本,提高知识生产效率。三是延展教学时空和拓展个性化教学方法。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技术有助于打通时空边界,创设沉浸式虚拟互动数字空间,而机器学习、智能推荐系统等技术可赋能个性化教与学,解决班级授课长期存在的教法“千人一律”、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等问题。四是赋能教育评价的多元性与生成性。大数据分析、面部识别等技术能用于实时采集与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情绪等多模态、多维度评价,智能反馈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为学生提供动态、个性化评估。
人工智能技术的狂飙突进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数字利维坦”现象,衍生技术应用异化问题。一是分化人的智力。人工智能凭借强分析与推理能力以智能代理形式解决复杂问题,可能使人与自身智力逐步分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与研究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南》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可能引发学习者基础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缺失(UNESCO,2023)。学生若依赖“数据投喂”(data feeding),将会导致思维能力退化、社会情感与审美缺失,不利于自身成长。二是出现认知误导和价值观错位问题。机器学习算法主要基于海量数据集进行自我训练,难以避免掺杂具有个人偏见的数据,进而生成偏离人类价值导向的内容。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学生极容易被误导,形成偏差性认知和错位价值观。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等也可能受此影响放大偏见和冲突。三是加剧教育不平等。“算法黑箱”使人工智能决策缺乏透明度与可解释性,若人工智能决策使用不当,不仅无法弥合教育不公现象,还可能带来新的人工智能鸿沟,强化马太效应。例如,英国曾在疫情期间取消A-level和GCSE考试,使用算法基于学生模拟考成绩及其以往成绩来评估学生成绩,导致私立学校优异成绩的增加是公立学校的近两倍,引发少数族裔和低收入社区学生的抗议。
(摘自胡小勇等《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助内卷抑或提新质?》) 材料二: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1986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最高荣誉——图灵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积极投身拔尖人才培养事业。受邀于上海交通大学,霍普克罗夫特从2011年起与中国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这位终身热爱讲台的科学家,此次出现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现场。中国教育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作为全球计算机研究领域最知名的专家,您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能否重塑全球教育体系?
霍普克罗夫特:人工智能技术影响深远,但能否重塑教育体系,我认为尚难定论。我只确定有两项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黑板和印刷术。我年轻时,曾一度以为电视技术会彻底改变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视来教历史,但后来事实证明我想得简单了。预判错误的原因在于,我当时忽略了师生互动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优秀教师的魅力并不完全来自渊博的知识储备、出色的授课技巧,更源于他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真心关注学生成长。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
霍普克罗夫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看似挑战传统,但它根本上还是依赖图像识别作出判断,过度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体现了一种“工具理性至上”的思维模式。更需要我们深层思考的问题是,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如果ChatGPT、DeepSeek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的话,那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如果一位教师上课都不看着学生,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是站在讲台上念课件,那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更加重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衡量指标。
(摘自《中国教育报》《“教育能引导人走向热爱的事业”——访图灵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有增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促使教师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
B.元宇宙技术通过创设无缝连接的沉浸式虚拟空间,解决了当前学校教学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问题。
C.英国疫情期间用算法评估学生成绩的案例揭示,人工智能决策会因“算法黑箱”加剧教育不平等,形成技术性马太效应。
D.虽不确定人工智能技术能否重塑全球教育体系,但霍普克罗夫特却清楚电视技术未能影响教育的根源在于它忽视师生互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材料一使用“难以避免”暗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具有客观性,“极容易被误导”强调了信息甄别能力的重要性。
B.材料一行文善借助专业词语突出学术色彩,也穿插“人师”“流水线式”等非专业词语增添文本的幽默色调。
C.材料二在选定霍普克罗夫特作为访谈对象时,着重考虑了他的专业素养、行业地位及新闻价值等要素。
D.材料二采访对象擅长用具体实例来阐述看法,这使得他的回答既有亲和力又有说服力,同时还能保持专业深度。
(3)下列对材料一括号注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
A.标注引文作者和时间,除满足学术规范要求外,还有突显所引话语权威性和对该作者的尊重之意。
B.标注“人技关系”“数据投喂”等术语对应的英文单词,旨在帮助读者消除阅读该术语时的陌生感。
C.标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应的英文单词及该报告出版时间,充分显示了作者研究视野的开阔。
D.与古诗文中的尾注不一样,读者在阅读文内注时,无需中断阅读,从而最大程度保持阅读连贯性。
(4)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把以下这个例子当做论据加入材料一,你认为放在第一段还是第二段?请简要说明理由。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的《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指出,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
(5)南粤中学利用大模型实现错题自动推送和针对性辅导,学生无需手动整理错题本,系统根据错误类型匹配相似习题并生成学习路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
题目解答
答案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错误。原文指出“随着‘机师’‘虚拟教师’的出现,‘人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而不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促使教师角色转变。此外,“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与教师角色转变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解决了当前学校教学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问题”错误。材料一提到元宇宙等技术“有助于打通时空边界,创设沉浸式虚拟互动数字空间”,是对未来的推测和展望,并非“解决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D.“未能影响教育”错误。原文中霍普克罗夫特提到“我年轻时,曾一度以为电视技术会彻底改变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视来教历史,但后来事实证明我想得简单了。预判错误的原因在于,我当时忽略了师生互动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并未明确指出电视技术“未能影响教育”,而是指出其未能“彻底改变教育”。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增添文本的幽默色调”错误。材料一中“人师”“流水线式”等非专业词语的使用,是为了更通俗地说明问题,使文本更易理解,并非“增添文本的幽默色调”,文中并无相关依据支撑这一说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旨在帮助读者消除阅读该术语时的陌生感”错误。材料一中标注“人技关系”“数据投喂”等术语对应的英文单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和引用的权威性,主要是为了体现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而非“帮助读者消除阅读该术语时的陌生感”,该说法与注释的实际作用不符。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第一段主要论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积极影响,例如“加速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转变”“提高知识生产速率”“延展教学时空和拓展个性化教学方法”以及“赋能教育评价的多元性与生成性”。这些内容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和潜力。然而,第二段则转向了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指出其“狂飙突进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数字利维坦’现象,衍生技术应用异化问题”,具体包括“分化人的智力”“出现认知误导和价值观错位问题”以及“加剧教育不平等”。这一段的核心在于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的内容与材料一第二段的论点高度契合。指南中明确指出不同阶段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限制,例如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这正是为了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引发的“思维能力退化”。此外,指南对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适度探索和探究性学习的建议,也反映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谨慎态度,这与第二段中提到的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技术应用异化问题”相呼应。
综上所述,这一论据更适合放在材料一的第二段,因为它能够有力地支持该段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论述,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南粤中学的这一做法有其积极意义。材料一中提到人工智能技术能“延展教学时空和拓展个性化教学方法”,“机器学习、智能推荐系统等技术可赋能个性化教与学,解决班级授课长期存在的教法‘千人一律’、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等问题”,还能推动“学生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该做法中系统根据错误类型匹配相似习题并生成学习路径,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有望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②同时,这一做法也存在潜在问题。材料一指出,“学生若依赖‘数据投喂’,将会导致思维能力退化、社会情感与审美缺失,不利于自身成长”。该做法中“学生无需手动整理错题本”,长期依赖“自动推送”“自动匹配”,可能会使学生逐渐丧失手动整理、自主思考的能力,引发基础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缺失。
③此外,霍普克罗夫特在材料二中强调“优秀教师的魅力并不完全来自渊博的知识储备、出色的授课技巧,更源于他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真心关注学生成长”,而该做法减少了学生与教师在整理错题、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互动,缺少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A.“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错误。原文指出“随着‘机师’‘虚拟教师’的出现,‘人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而不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促使教师角色转变。此外,“通过快速重组知识降低生产成本”与教师角色转变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解决了当前学校教学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问题”错误。材料一提到元宇宙等技术“有助于打通时空边界,创设沉浸式虚拟互动数字空间”,是对未来的推测和展望,并非“解决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D.“未能影响教育”错误。原文中霍普克罗夫特提到“我年轻时,曾一度以为电视技术会彻底改变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视来教历史,但后来事实证明我想得简单了。预判错误的原因在于,我当时忽略了师生互动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并未明确指出电视技术“未能影响教育”,而是指出其未能“彻底改变教育”。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增添文本的幽默色调”错误。材料一中“人师”“流水线式”等非专业词语的使用,是为了更通俗地说明问题,使文本更易理解,并非“增添文本的幽默色调”,文中并无相关依据支撑这一说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旨在帮助读者消除阅读该术语时的陌生感”错误。材料一中标注“人技关系”“数据投喂”等术语对应的英文单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和引用的权威性,主要是为了体现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而非“帮助读者消除阅读该术语时的陌生感”,该说法与注释的实际作用不符。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第一段主要论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积极影响,例如“加速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转变”“提高知识生产速率”“延展教学时空和拓展个性化教学方法”以及“赋能教育评价的多元性与生成性”。这些内容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和潜力。然而,第二段则转向了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指出其“狂飙突进在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数字利维坦’现象,衍生技术应用异化问题”,具体包括“分化人的智力”“出现认知误导和价值观错位问题”以及“加剧教育不平等”。这一段的核心在于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
《中小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的内容与材料一第二段的论点高度契合。指南中明确指出不同阶段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限制,例如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这正是为了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引发的“思维能力退化”。此外,指南对初中和高中阶段的适度探索和探究性学习的建议,也反映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谨慎态度,这与第二段中提到的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技术应用异化问题”相呼应。
综上所述,这一论据更适合放在材料一的第二段,因为它能够有力地支持该段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论述,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南粤中学的这一做法有其积极意义。材料一中提到人工智能技术能“延展教学时空和拓展个性化教学方法”,“机器学习、智能推荐系统等技术可赋能个性化教与学,解决班级授课长期存在的教法‘千人一律’、步调‘整齐划一’和人才培养‘流水线式’等问题”,还能推动“学生也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该做法中系统根据错误类型匹配相似习题并生成学习路径,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有望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②同时,这一做法也存在潜在问题。材料一指出,“学生若依赖‘数据投喂’,将会导致思维能力退化、社会情感与审美缺失,不利于自身成长”。该做法中“学生无需手动整理错题本”,长期依赖“自动推送”“自动匹配”,可能会使学生逐渐丧失手动整理、自主思考的能力,引发基础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缺失。
③此外,霍普克罗夫特在材料二中强调“优秀教师的魅力并不完全来自渊博的知识储备、出色的授课技巧,更源于他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真心关注学生成长”,而该做法减少了学生与教师在整理错题、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互动,缺少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