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判断题,2分)用某新药治疗高血压病,治疗前与治疗后病人的收缩压之差的平均数overline(X)_(d)=-4mmHg,经t检验,P<0.01。按alpha=0.05水准,可以认为该药治疗高血压病有效,可以推广应用。()A 正确B 错误
(判断题,2分)用某新药治疗高血压病,治疗前与治疗后病人的收缩压之差的平均数$\overline{X}_{d}=-4mmHg$,经t检验,P<0.01。按$\alpha=0.05$水准,可以认为该药治疗高血压病有效,可以推广应用。()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解答
答案
该陈述错误。
分析如下:
1. **统计显著性**:
$P < 0.01$ 表明治疗前后差异高度显著,拒绝零假设(无差异)。
2. **临床意义**:
平均下降 4 mmHg 统计上显著,但需评估临床意义(是否足够有效)。
3. **其他考虑**:
推广应用需考虑样本量、研究设计、副作用等。
结论:仅统计显著不能直接推广,需综合考虑。
答案:$\boxed{B}$
解析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学结果与临床实际应用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正确解读统计显著性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区别。
核心思路:
- 统计显著性(P值)仅说明数据间存在差异的证据强度,但不能直接等同于实际效果有意义。
- 临床意义需结合专业判断,如血压下降幅度是否对患者健康有实质性改善。
- 推广应用需综合考虑研究设计、样本量、副作用等多方面因素,而非仅依赖统计结果。
破题关键:
- 明确区分统计学意义与临床意义,避免以P值大小直接决定实际应用价值。
1. 统计显著性的解读
- 题目中P < 0.01,说明在α = 0.05的检验水准下,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治疗前后存在显著差异)。
- 统计显著性仅表明数据支持“药物有效”的可能性较高,但未直接说明效果的实际大小或临床价值。
2. 临床意义的评估
- 治疗后收缩压平均下降$\overline{X}_d = -4$ mmHg,虽然统计显著,但需结合医学标准判断:
- 4 mmHg的降幅是否足够改善患者预后?
- 是否达到临床指南推荐的降压目标?
- 统计显著 ≠ 临床有效,需专业领域知识补充判断。
3. 推广应用的限制条件
- 样本量:若样本量过小,统计结果可能不可靠。
- 研究设计:是否为随机对照试验?是否存在混杂因素?
- 副作用:题目未提及药物的安全性,若存在严重副作用,即使有效也难以推广。
- 外部效度: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
结论:仅凭统计显著性无法直接推广,需综合临床意义、研究质量等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