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试述三种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断药)的抗心绞痛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
试述三种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断药)的抗心绞痛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
题目解答
答案
### **一、硝酸酯类药物**
#### **抗心绞痛作用机制**
1. **降低心肌耗氧量 **
- **扩张静脉**:通过松弛容量血管(如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减少心室壁张力和心肌耗氧量。
- **扩张动脉**:稍大剂量时可舒张外周动脉,降低后负荷,进一步减少心肌耗氧。
2. **改善心肌供血 **
- **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优先扩张心外膜输送血管及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血流量,尤其在冠状动脉痉挛时效果显著。
- **血流重新分配**:通过降低左室充盈压,促进血液从心外膜流向心内膜缺血区,改善心内膜下供血。
3. **保护心肌细胞 **
- 释放一氧化氮(NO),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范围。
#### **不良反应**
- **血管扩张相关反应**:头痛、面红、低血压、反射性心率加快(因血压下降激活交感神经)。
- **耐受性**:长期连续使用易产生耐受性,需间歇给药(如每日8-12小时无药期)。
- **禁忌证**:严重低血压、颅内高压、青光眼、严重贫血患者禁用。
### **二、钙通道阻滞药(CCB)**
#### **抗心绞痛作用机制**
1. **降低心肌耗氧量 **
- **负性肌力与负性频率**:抑制心肌细胞钙内流,减弱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 **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后负荷,减轻心脏做功。
2. **扩张冠状动脉 **
- 强效扩张冠状动脉输送血管及阻力血管,尤其对痉挛性冠脉(如变异型心绞痛)效果显著。
- 促进侧支循环开放,改善缺血区供血。
3. **保护心肌细胞 **
- 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减少线粒体损伤,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 **不良反应**
- **外周血管扩张相关反应**:头痛、面部潮红、下肢水肿(因小动脉扩张)。
- **心率与传导影响**:非二氢吡啶类(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可能引起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禁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患者。
- **血压下降**: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可能反射性加快心率,需与β受体阻断药联用以平衡作用。
### **三、β受体阻断药**
#### **抗心绞痛作用机制**
1. **降低心肌耗氧量 **
- **负性肌力与负性频率**:阻断β₁受体,减弱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 **延长舒张期**:增加冠脉灌注时间,改善心内膜下供血。
2. **改善心肌供血 **
- **血流重新分配**:抑制非缺血区血管收缩,促进血液流向缺血区。
- **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侧支血流量。
3. **改善心肌代谢 **
- 抑制脂肪酸代谢,促进葡萄糖利用,减少氧需求。
#### **不良反应**
- **交感神经抑制相关反应**:疲劳、头晕、支气管痉挛(禁用于哮喘患者)、心动过缓。
- **代谢影响**:可能诱发新发糖尿病、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升高)。
- **禁忌证**:严重心动过缓、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禁用。
### **总结**
- **硝酸酯类**:通过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并改善供血,适用于各型心绞痛,但需注意耐受性。
- **钙通道阻滞药**:强效扩张冠脉,尤其适用于变异型心绞痛,但需警惕心率及传导异常。
- **β受体阻断药**:通过降低心肌耗氧为核心机制,对合并高血压或心梗患者更优,但禁用于支气管痉挛及传导阻滞患者。
三者常联合使用(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药),可协同增效并减少单一药物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