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业上常用的毛霉有()。A. 高大毛霉B. 犁头毛霉C. 鲁氏毛霉D. 总状毛霉
畜牧业管理的核心是()。 A. 人力资源B. 科学技术C. 资金D. 经济信息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养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 摘自《科技日报》 )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粳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 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 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2. 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人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 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 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 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 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4. 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无人机植保飞防能有效提高农药、化肥的使用率 A. 正确B. 错误
借助无人机喷洒农药,有哪些优势?( ) A. 节省大量人力成本B. 提升作业效率C. 还能降低农药浪费D. 减少对环境污染
悬浮剂、微乳剂、颗粒剂、水乳剂是未来农药的发展趋势。A. 正确B. 错误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畜牧业的经营方式 A. 正确B. 错误
农药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水性化、成型化(粒、片、丸、块)、隐蔽施药、缓释、多功能。
蔬菜是指一切可供佐餐的植物总称,包括一、二年生、多年生 、少数 以及食用菌、藻类、蕨类和某些调味品等。
下列病害属于细菌性病害的有()A. 软腐病B. 青枯病C. 疮痂病D. 溃疡病
热门问题
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A. 优化出口结构B. 重视人力资本培育C.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执法力度D.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4.[判断题]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A. 对B. 错
沙苑子的采收应在?1分 A. 果实成熟时B. 果实成熟后C. 果实未成熟时D. 种子成熟后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综合利用盐碱地。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土壤结构、盐分、微生物群落、作物品种、水利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只有将它们全部调整到最佳状态,作物才能健康生长,盐碱荒地才能变成生态良田。盐碱土壤颗粒细,无正常土壤的团粒结构,板结、干硬、不透水、不透气,盐碱难以随水洗掉,于是科学家从改变土壤团粒结构出发,发明一种生物基的“粘结剂”,将细小的盐碱土壤颗粒粘结成大颗粒,人造一种“团粒结构”,土壤通透性提高了,盐碱就能够被快速地淋洗掉,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科学家发现,如果工程设施和土壤改良不配套,缺少整体系统化的治理方案,不仅作物不具备生长条件,还会不断重复“脱盐返盐”的问题,改良周期长。为了决这一问题,科学家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优化各种技术参数,在各盐碱区域建立起不同治理模式。在天津、江苏、山东,针对土壤易受到海潮侵蚀,改良过的土壤容易重新返盐,科学家就筑堤建闸,控制地下水位,防止返盐,改良土壤;在山西、内蒙古,针对矿化水灌溉、渠道渗漏抬高地下水位,造成盐化土壤带,导致盐碱与干旱并存,科学家就建立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将盐分导出,重塑土壤结构,快速脱除土壤耕作层盐分,保持土壤水分。科学家还针对盐碱土壤的组成和肥力,开发出专用功能性材料、抗盐碱种子处理剂和抗逆材料,决盐碱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单一问题,开展耐盐品种筛选等,最终创建了以“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为原则的生态修复盐碱地系统工程技术体系。——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7月4日、10月26日)(1)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角度,说明科学家将“盐碱荒地”改造成“生态良田”所体现的认识论原理。(2)为什么盐碱地改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乌鹿育种有两个成果在国内是领先的,是通过科技厅2009年专家会鉴定的。() A. 对:B. 错
【单选题】创意农业发展的核心是什么()。A. 农业生产B. 创造C. 创新D. 创意
[单选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走高质量、()发展之路。A. 粗放型B. 规模化C. 大众型D. 集约型
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 A.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B.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C. 全链条协同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
目前,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 )A. 9亿亩B. 10亿亩C. 11亿亩D. 12亿亩
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A. 优化出口结构B.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执法力度C.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63. (1.0分) 阿里的ET农业大脑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线测温技术判断猪是否患病。() A 对 B 错
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A. 农业社会学B. 农村经济学C. 农村社会学D. 农业推广学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强化农业用水管理和监督要( )A严格控制农业用水量B发展高效节水灌溉C做好农业用水计量D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守()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 A. 18B. 19C. 20D. 21
8,分值:2关于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说法错误的是 A. 可减少农药使用B. 可降低环境污染C. 对人类和动物会有巨大毒害D. 可提高棉农收入
《齐民要术》由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A. 正确B. 错误
下列关于灌溉渠系规划设计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灌溉经济作物、果树、蔬菜等产值高的作物,可考虑采用低压管道输水B. 地下渠线要直,避免弯道和垂直起伏C. 从一个管道向两个以下管道分水时,必须设置分水井D. 经济实力弱,应考虑采用简易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或采用节水灌溉制度
【判断题】创意农业以以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核心。A. 对B. 错
()草坪代表了草坪培育的最高水平A.足球场B.滚木球场C.高尔夫球场D.公园绿地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指出,从今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将在______稻区,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强化政策支撑保障,促进再生稻持续稳定发展,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进一步增强我国水稻生产保障能力。A. “三季不足”B. “两季不足、一季有余”C. “三季不足、两季有余”D. “一季不足”